您当前的位置:bet365777  >  南充法学
关于新时期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的实践与思考
www.fhjpw.com 】 【 2018-05-17 09:53 】 【 来源: bet365777 】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由此可见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新时期社会公共安全感,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任务,也是检验和衡量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待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积极适应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期盼,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的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公共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决不能掉以轻心。”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是基层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忠实履行职责的一种考验。因此,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是法治公安建设的必然途径。公安机关在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建设过程中肩负重要职责使命,面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公安机关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执法水平,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规范与激励、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二)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公安机关要必须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将社会公共安全感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履行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神圣使命,推动公安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提升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是实现公安改革的必然选择。公安改革是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则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必然要求。当前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敏感问题,用足用好用活法律武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是提升群众安全感的有效途径。群众安全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指标,要想打赢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攻坚战,确保各项工作上档进位,必须深刻认识打击犯罪、惩治黑恶、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构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补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短板,推进公共安全感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二、目前西充县社会公共安全感的实践探索状况
  
  近年来,西充县公安局以强化重点区域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打防控结合,切实把公安机关的职责履行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完善了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安机关预防、控制、打击犯罪能力,实现了群体性事件、各类安全事故、刑事案件下降,打击犯罪能力提升的“三降一升”目标,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一)大力度推进社区防控网格化,构筑社区治安防控网。以区域为网、社区为格,构建“大网”套“小格”治安防控格局。依托社区警务室,健全完善定区、定段、定点、定人、定责的“五定”网格化布警新机制,探索出了“点上控制、线上强化、格上充实、面上叠加”的警务新模式。统筹和整合社区综治网格员、治安信息员、“红袖章”、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帮教小组、保卫科(室)、护企队、护校队等力量,通过与社区民警信息共享,构筑“社会化防范网”。
  
  (二)高标准建设街面调度扁平化,构筑专业力量防控网。建立完善指挥调度实战化机制,提高见警率、管事率,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有效防控的原则,建立起常态化特巡警、交警、派出所、武警联勤联动武装巡逻机制,在城区,设立两个反恐防暴快反点,屯警街面,动中备勤,特警、交警、城区派出所巡控中队实行24小时交叉巡逻机制,有警处警,无警巡逻,构筑专业力量防控网。建成高清视频指挥调度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实现350兆无线信号辖区全覆盖,建成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实行点对点调度,扁平化指挥。
  
  (三)全方位推动视频巡防高效化,构筑天网视频防控网。坚持以打促防、以防控案、防控结合的工作理念,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以“天网”为载体,构建了跨区边界、城防边界视频防控圈。目前,西充县已建成高清天网监控400个,出入城治安卡口7处,高速出入口卡口36处,基本实现了对城区重点部位和重要道路的全覆盖。同时加大了“天网”视频的应用,建立完善了视频巡查、视频研判、视频管理等工作机制,“天网”视频在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管理、重点管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多层面探索网络防控现实化,构筑虚拟社会防控网。构建网络防控体系,通过电子数据的恢复、勘验、复制、分析,虚拟身份信息的扩线、落地查证,上网数据分析等功能,探索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了网络风险防控水平。完善了网上执法巡查和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及时发现预警网上涉稳涉恐信息,依法打击各类网上违法犯罪行为,适时开展网上舆情引导,确保了网络安全有序。同时,将网下重点人管控向网上延伸,将网上重点人向网下落地,实现网上网下打防管控一体化。
  
  (五)多系统布控做好实物防措施,构筑治安防控新平台。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密度、治安复杂程度等情况,按照“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的原则,对城区的建制社区进行重新梳理,结合户籍人口、实有人口、治安状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晋城、晋新派出所辖区各先期建立了五个标准社区警务室。全面推行“社区警务室+社区网格服务站”一体化运作,按照城区每个警务室“1+3+n”模式配齐配强1个社区民警、3个辅警、N个综治网格员和其他辅助力量,切实做到了警力下沉、警务前移。2017年以来,在全县广泛推广安装了摩托车电瓶车“行车卫士”系统,组建了以特警为主的专门的追缉队伍。安装了“行车卫士”的车辆被盗后会自动向车主和公安110指挥平台同时报警,提升了拦截效率,降低了发案率。目前,在全县安装该系统近5000辆,为群众追回被盗摩托车16辆。
  
  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新挑战,并受违法犯罪、公共安全管理、执法服务、特殊人群管理、舆论导向等方面因素影响,总体改善与局部停滞并存、部分指标相互背离等不足较为明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还有不少提升空间。需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导向,以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为抓手,围绕“打、防、管、控、建、服”,突出重点,大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构建立体化巡逻防控网,提高震慑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天网”、“雪亮工程”建设为龙头,完善技防措施;抓好平安阵地建设;改进执法工作,改善服务质量;创新公共关系工作方式,塑造更具安全感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群众满意警队。
  
  三、目前西充县社会公共安全感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公共安全感形势总体趋于好转但与群众要求仍有差距。近年来,公安机关不断健全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一体化建设,深化“一村一警”工作模式,加强治安巡查,扎实开展打击“盗抢骗”、整治“黄赌毒”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从目前群众安全感调查数据来看,与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要求还有差距。
  
  (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调结成功率达有所上升。但也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涉军群体、医患纠纷等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还是不少,一些矛盾纠纷调解难度较大,部分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和政策还是不理解,还是有怨言、有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评价。
  
  (三)平安建设宣传发动效果不明显。平安建设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宣传工作上习惯于表面文章,宣传工作进不到村、入不到户,平时不抓宣传,活动月应付了事。在宣传的方式上不讲究创新,不切合实际,很多时候都是挂挂横幅、贴贴标语了事,宣传不深入,难以吸引和发动群众。
  
  (四)舆情、信息引导欠佳。有一些网友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出于不同目的擅自转发一些虚假信息,引来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转发评论。还有网上一些对社会治安问题、治安案件和民警执法瑕疵的夸大宣传、大肆渲染,让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付出的努力被消解,舆情没能有效引导,也是群众安全感偏低的原因。
  
  (五)政法队伍干部、干警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个别领导对公众安全感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二是少数干警和服务窗口在执法、服务群众过程中不太讲究方式方法、态度较为生硬、语言不够文明规范,服务态度不够好。三是点子不多、方法不对、工作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
  
  四、影响社会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在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着易发多发、因素突出、复杂多变、风险加剧等严峻形势。
  
  (一)公共安全风险因素复杂,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非正常利益需求取向,使社会心理出现失衡,产生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各阶层利益冲突加剧;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影响社会治安的调控和整治。
  
  (二)公共安全事件易发多发,形势严峻。近年来,暴恐分子采取爆炸、冲撞、砍杀、暗杀等手段,先后在新疆和内地制造了多起重大袭击事件,造成无辜群众伤亡;由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高发多发之势;集资诈骗、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涉众性侵财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盗窃电动车、摩托车案件给受害人及其家人带来财产损失和难以恢复的心理阴影,从而造成一些群众的不理解和对社会治安的不满。
  
  (三)公共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极大。在信息化时代,公共网络媒体、自媒体非常发达,涉警舆情也易曝光,负面新闻易放大,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便会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关心事态发展,关注政府处置。此外,还不乏别有用心之徒通过各种媒体、媒介进行不真实报道或片面报道,混淆视听,扰乱公共秩序。加之在全媒时代,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公安机关在警媒沟通、警民互动上渠道过窄、方式不多、方法不灵、范围不广,群众对公安机关没有全面的理解和支持。
  
  (四)警力供需矛盾突出。从警力配备情况来看,西充县警力不足问题长期存在,全县人口总数与在编民警数仅为万分之四点五,如按全国万分之十二的平均数来配备仍相差甚远,警力供需矛盾突出,超负荷工作造成警疲力弱。
  
  (五)配合不协调,缺乏合力。公共安全感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是“木桶”理论的充分体现。目前,这一体系建设存在配合不协调,公安机关单打一的局面,形成不了合力,甚至相互掣肘、相互牵制,影响和制约了整个防控体系效能的发挥。加之群防群治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的基层调解组织、村级联防、物业保安等作用发挥不好,甚至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有的内部单位不重视安全防范工作,无保卫组织或者即使有保卫组织也没有切实履行好职责,看不好自己的门、管不好自己的人。
  
  (六)社会治安整体形势仍然严峻。社会管理的难题日益突出,治安形势复杂警情量大,每年多达5000多起,接处警任务繁重;一些中小旅馆、出租房屋、休闲茶楼、KTV等娱乐场所成为城市治安的乱点,“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流动人员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人群,扰乱了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
  
  (七)违法犯罪案件持续多发。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深入应用,公安机关在侦破大案、要案等方面的能力、手段在逐渐提升。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盗窃、诈骗等侵财类案件的发案数持续高发,且破案率不高,导致公安破案打击工作难以达到人民群众的期望,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产生对公安工作的误解。
  
  (八)社会矛盾纠纷集中爆发。当前各类矛盾日益凸显,劳资纠纷、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也与日俱增,影响了社会稳定。此外,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因家庭、情感、邻里纠纷等引发的矛盾屡见不鲜,此类矛盾纠纷关系复杂,解决难度大,且常常因此引发冲突,甚至引发重大暴力犯罪,仅2017年以来,西充县就发生命案3起,多为矛盾纠纷引发,虽已全部破案,但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的对策建议
  
  面对治安形势的新变化,基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出工作重点,按照“点线面块”结合,分片包干、无缝对接,网格化布警、扁平化巡控、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以动态警务应对动态治安,深入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体系建设。
  
  (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着力构建联动式防控格局。公共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当地党委、政府要立足社会治安大局,整合各类防控资源,真正把各种社会资源挖掘好、整合好、提升好,健全规范、快速、联动的指挥调度机制,把政府各部门的相关力量和社会化防控资源都充分调动起来,相互策应,相互补充,合成作战,切实推动社会公共安全感体系建设。
  
  (二)坚持情报主导、科技引领,着力构筑精确型打击体系。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充分认识信息化手段作为防控效能倍增的作用,紧紧依托和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的防控模式进行完善、改革和创新,实现对治安要素的实时掌控,信息的及时流转、警力的即时调度,确保治安防控体系的敏锐性和动态性,提高防控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切实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感体系建设支撑。
  
  (三)坚持源头治理、动态管控,着力健全精细化防控机制。在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加强源头管理,动态管控,应急防控之间的衔接和联动,把基础防控的各个环节做细、做实,转变观念,调整打击思路和模式,正确处理破案与追赃、破大案与管小案的关系,形成环环相扣的治安防控链,实现治安防控效果的最大化,以赢得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以“执法效果最大化”为目标,继续实施人性化执法管理。人性化执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提出的现实要求,广大干警必须认清形势,调整思路,抬高定位,主动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执法活动。在行政管理事务上,及时完成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追求执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做到“打击与防范”并重。坚持打防并举,综合治理,既要提高杀人、纵火、涉黑等暴力、恶性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类案件的侦破率,也要进一步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强化治安动态和刑事犯罪的分析预警,加强警种、区域对接联动,严密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群防群治网络,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增强社会面控制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空间,预防和减少发案,保证社会治安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真正体现民生警务、和谐警务。
  
  (六)做到“主动做与主动说”并重。各级公安机关应充分认识宣传引导工作在构建警民和谐中的导向作用,摒弃“光做不说”的错误思想,在积极作为的基础上,主动整合资源,拓宽阵地,形成合力,加强公安宣传,特别是对外宣传工作引导的力度,及时把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坚持惠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及时公布与众,让社会和广大群众体会到公安工作的艰辛、公安工作的社会效应,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切实构建“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警民关系。
  
  (七)坚持违法犯罪“零容忍”,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针对群众反映强烈、案件多发的侵财类犯罪,建立了侵财案件联破机制,会同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相关情况,扩大案源,坚持开展打击“盗窃电动车”、“盗割电缆”、“盗窃牲畜”等系列专项行动,还群众一片净土。
  
  (八)坚持安全监管“零缝隙”,确保监管领域安全。在交通管理方面,扎实开展超速、超载、酒驾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减少隐患发生。在消防管理方面,积极构筑“防火墙”工程,对大型商超、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单位、九小场所等定期检查,整改火灾隐患,组织消防培训,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在危爆物品管理方面,狠抓“两头”,把销售、储存涉爆涉剧毒危险品单位纳入日常管理,规范登记销售台帐,做到出入一致,物品流向明确;对矿山、石场等使用危爆物品单位,严格购买、使用审批手续,实行动态管理,堵塞安全漏洞。
  
  (九)坚持服务群众“零距离”,密切警民关系。动员全警开展大走访活动,深入社区、村居、厂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特别对贫困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帮助群众脱贫。积极创新服务举措,针对公安机关户籍、出入境、消防、车管等窗口单位,在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精简手续,简化程序,缩短时限,提高服务效率,切实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智慧警务建设,提升技术防范水平,建设平安西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专业巡防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社会面巡防与卡口堵控相结合,兼顾城乡一体化,加快构建以公共安全为主线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实现平安西充建设的新突破,整体提升全区群众安全感。
编辑:王芳